(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載人船只搭載測深儀開展水深測量。黃葛炎 攝
10月27日,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傳出喜訊,隨著日前北海市廉州灣、營盤、鐵山港等區域水下地形測繪工作的順利完成,標志著廣西全面完成了北部灣近岸海域水下地形測繪,首次實現了北部灣近岸海域0-10米水深區域約3000平方公里的水下地形數據全覆蓋,為加快發展向海經濟、建設海洋強區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介紹,2022年,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啟動北部灣近岸海域水下地形測繪項目,通過采取“重點先行、分步實施”的策略,首期聚焦平陸運河出海口、欽州港、鐵山港等關鍵區域,隨后逐步拓展至廉州灣、三娘灣、白浪灘等重點海域。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技術團隊創新采用了“天空地海網”一體化測繪技術體系:在開闊海域使用船載多波束、單波束測深系統進行主體測量;在淺灘、養殖區等特殊區域采用無人船搭載測深儀進行補充測繪;在潮間帶、紅樹林等區域利用無人機機載激光雷達進行精細掃描。
作業員在欽州茅尾海用無人船施測淺水海域。黃葛炎 攝
與此同時,技術人員首次在北部灣海域大規模成功應用基于廣西陸海統一高精度似大地水準面模型的“無驗潮”水深測量模式,顯著提升了作業效率和數據精度。
該項工作成果突出,生產出包括1∶10000及1∶2000比例尺水下地形圖、數字高程模型等多元化、高精度測繪地理信息產品,為平陸運河等重大工程規劃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并廣泛應用于北部灣港口航道規劃、海洋牧場布局、漁業養殖規劃、紅樹林生態系統監測保護等多個領域。
作業員在欽州三娘灣海域進行多波束測試。黃葛炎 攝
據悉,通過融合水下地形數據與陸域實景三維模型,目前廣西已構建陸海一體化的三維空間基底,為自然資源管理、國土空間規劃等工作提供了統一、權威的三維空間框架,也為廣西優化海洋經濟布局、保障海洋生態安全、提升海洋綜合治理能力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