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完成高精度焊接,機器人與觀展人對弈,人形機器人雙臂交接嫻熟斟茶……走進2025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的創新成果展區,“會看”“會聽”“會想”的智能機器人令人稱奇。
與前幾年互聯網展會上“平臺App”占據主導相比,如今“工業大模型+AI智能體”備受關注,一批大模型已從“聊天工具”升級為“工業大腦”,承擔工藝優化、故障診斷、代碼生成等關鍵任務。
鞍鋼集團利用智能模型優化鋼水處理工藝,生產成本降低15%,廢水排放減少21%。用“人工智能+”輔助生產和決策,企業的良品率、能耗比等指標均有改善。
中糧集團開設在吉林省的一家養豬場里,人工智能打造24小時在崗的“智能獸醫”,通過聲音和圖像識別技術,配合搭載的豬病知識庫,構建起豬群疫病識別AI模型。
“哪只豬發生咳嗽,機器就能自動定位到是哪一欄,工作人員也會收到提示。”養豬場技術人員說,獸醫通過聲紋的比對,就能判斷豬得了什么病。
9月6日,在2025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展覽區,工作人員演示具身智能操作系統。新華社記者 李鋼 攝
智能變革還惠及民生領域。例如用AI總結知識框架、檢驗學習成果。遼寧向日葵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艷飛介紹,公司正從資源開發、場景落地應用等方面布局,做好因材施教,培育“AI學伴”。
早在2015年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發布,致力于引導互聯網創新成果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面融合。10年間,“互聯網+”已成為產業升級、消費變革和民生改善的重要推動力。
截至今年6月,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79.7%,網民規模達11.23億人。今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
2025全球工業互聯網大會上,眾多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簽訂合作協議。關鍵技術正在突破,超大型智算中心、人形機器人、未來生物等新賽道加快布局,一批中柬、中巴、中韓等合作項目簽約……
“柬埔寨產業大腦”“柬埔寨兆云科技經濟特區智慧園區”等項目啟動,中國的智慧園區建設經驗正在“走出去”。提供核心技術的中國移動遼寧公司負責人章啟星介紹,公司將整合柬埔寨產業數據與政策資源,打造智能化、集群化的產業園區。
“‘互聯網+’是修好信息高速公路,而‘人工智能+’是讓跑在上面的車自己學會駕駛。”遼寧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潘宏說,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深度發展,將更加廣泛地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