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現在機器做的陶瓷杯,一分鐘能出十個,可我這雙手,一天最多拉好八個坯。”11月的一個清晨,“馬曉立陶藝坊”里,42歲的馬曉立指尖沾著瓷泥,正將一塊高嶺土揉成均勻的泥團。窗外是車水馬龍的現代街道,屋內柴窯的火苗輕輕跳動,訴說著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生活的拉扯,而馬曉立正是這場拉扯中執著的守火人。
一、漸行漸遠的瓷聲:手工技藝的時代困境
馬曉立的童年記憶里,這里曾有三家陶瓷小鋪。可這些鋪子,在現代工業浪潮中漸漸淡去。“機器生產的陶瓷又便宜又規整,超市里十塊錢能買三個碗,誰還等半個月要手工的?”馬曉立坦言,20年前他學陶藝時,師傅還帶著5個徒弟,如今只剩他還在守著柴窯。他見過不少同行轉行:有的去陶瓷廠做質檢員,有的開了瓷磚店。
二、指尖的溫度:手工陶瓷的不可替代
“機器能復刻圖案,卻復刻不了手工的呼吸感。”馬曉立拿起一只青釉茶杯,杯壁上有一道細微的紋路,這是拉坯時手指力度變化留下的,每一只都不一樣,就像人的指紋。
這正是手工技藝的獨特魅力,它不是冰冷的標準化產品,而是手與心的對話。馬曉立的陶瓷作品里,藏著無數這樣的“溫度”:為喜歡喝茶的李叔做的茶盞,杯沿特意磨得圓潤;給孩子們做的陶瓷小動物,尾巴都捏得粗一些,防止摔碎劃傷手,這是機器永遠做不到的。
三、瓷火新燃:傳統技藝的現代破局
“守著老手藝不創新,終究會被淘汰。”馬曉立明白,要讓手工陶瓷活下去,得跟著時代走。他先從設計入手,把傳統陶瓷與現代審美結合:在青花圖案里加入簡約的幾何線條,讓老紋樣變“年輕”;把陶瓷杯做成便攜的隨行杯,適配現代人的通勤需求。“去年推出的‘青釉隨行杯’,一下子賣了兩百多個,很多年輕人說‘沒想到手工陶瓷也能這么實用’。”互聯網更成了他的“新柴窯”。馬曉立學著拍短視頻,鏡頭里,他揉泥、拉坯、上釉的過程被放慢,配上輕柔的音樂,意外收獲了幾十萬點贊。
巷子里的路燈亮了,陶藝坊的燈光與柴窯的火光交織,在現代街道的背景下,勾勒出傳統手工技藝最溫暖的模樣,它或許曾被時代浪潮裹挾,卻在馬曉立等匠人的堅守與創新中,找到屬于自己的新坐標。
關鍵詞: